推广 热搜: 冷冻食品  玖嘉久  三全  冰宇  食材节  千味央厨  火锅  安井  升隆  正是 

疫情或永久改变国人饮食习惯:在家吃饭、网购成新常态

   日期:2020-05-18     浏览:85    评论:0    
核心提示:随着全国各地疫情风险等级降低,人们工作生活正在恢复正常。然而,近日尼尔森的一份调查表明,中国内地消费者的饮食习惯,可能会
 随着全国各地疫情风险等级降低,人们工作生活正在恢复正常。然而,近日尼尔森的一份调查表明,中国内地消费者的饮食习惯,可能会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消退后发生永久性的改变。

1

更多地在家吃饭

打包和食品外送需求增加

近日,尼尔森的一项揽阔11个亚洲市场的独家调查中,绝大部分的中国消费者表示受此次全球疫情影响,他们会增加在家吃饭的频率。不仅是中国,整个亚洲市场的消费者都呈现出这个趋势。

尼尔森研究显示, 86%的中国内地的受访者表示,与疫情之前相比,他们会更多地选择在家吃饭。而其他亚洲市场也表现出了类似的情况,77%的中国香港消费者也打算更经常在家吃饭;而在韩国、马来西亚和越南,也均分别有62%的受访者作出类似的回应。
亚洲主要市场“在家吃饭”的受访者比例
NV}_SOZ5W2)EAKL0~TRD4BE.png

△资料来源:2020年3月尼尔森《新冠病毒疫情正在改变消费者?》研究

此外,研究发现,到店打包和食品外送服务的需求正在增加,分别有24%和37%的中国内地消费者表示,自己比疫情之前更愿意选择这两种用餐形式。对于餐馆以及其他原本业务范围在家庭之外的行业来说,从中收到的信号应该是显而易见的。受此影响,零售商也会改变备货方式,以应对这些新的需求。

过去五年间,中国餐饮业一直是创新和变革的温床。随着消费者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城市化、越来越忙碌,食品外送和快速消费正在迅速改变传统餐饮业和人们的用餐体验。但是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变化,消费者的用餐地点、饮食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。事实上,现在更多人会选择购买食物回家食用。

疫情对亚洲消费者饮食方式的影响
0R9AX9ZYZ3AFHJ`BPS]{H~8.png

△资料来源:2020年3月尼尔森《新冠病毒疫情正在改变消费者?》研究

尼尔森中国区总裁Justin Sargent还注意到,这些新的消费行为正在迅速发展为一种新常态。“我们最初认为消费者是在恐慌消费,但现在我们看到,这些行为在市场上已经存在了一段时间。消费者会多次回到同一家店铺,所以这明显已经不是恐慌消费了。毫无疑问,消费者已经从‘忙忙碌碌的生活方式’进入到一种更像是‘居家消费’的模式。”

2

更愿意网购

更注重饮食健康

目前可以肯定的是,中国市场的消费者行为在短期内已经发生变化。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:什么时候才会回归正常呢?

尼尔森研究发现,从消费者的这些体验数据中可以看出均处于一个非常时期。Justin Sargent指出:“消费者思维和行为已经重置了,而这会带来长期的影响。对于很多人来说,在外面吃饭这样的老习惯,可能会永远地被更适应新环境的新习惯取代。”

目前中国内地正在逐渐从隔离限制中走出。尼尔森另一项针对中国内地的调查——《尼尔森社会化媒体研究》中关于新冠疫情的部分显示,消费者正在形成一种“恋家”思维。这种思维之下,健康和技术因素会在今后以及长期影响着消费者的消费购物习惯。

在中国大陆,接近70%的受访者每周购买日常用品/新鲜产品两次以上。而居家隔离则进一步使消费者逐渐养成了网购的习惯。89%的消费者表示,疫情结束后,他们会更愿意在网上购买这些日常用品/新鲜产品。另外,有80%的受访者表示,疫情之后会更注重饮食健康。

“新冠肺炎疫情在短期内,使得中国内地消费者对健康问题的态度发生剧变。同时,疫情也正在改变人们的购买行为和购买渠道,” Justin Sargent解释道,“对于商家和零售商来说,这同时意味着机遇和挑战。随着5G、AR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的出现,市场环境正在发生变化,在制定新的商业战略时商家应持续关注、适应变化。”

这表明,即使等到新冠疫情褪去,人们生活回归正常之后,健康饮食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依然会比过去高得多。

Justin Sargent表示:“这对于制造商、零售商、餐厅以及外卖行业来说,都是一个关键的机会。他们应该抓住机会重新审视自己的健康产品、进一步提高标准,保证自己的产品能满足正在增长的对于健康食品和方便食品的需求。同时还要注意到,这种需求现在同时还附加了高质量、高卫生标准的要求。对于零售商来说,深挖线上销售渠道,进一步提高线上线下整合能力,加速全渠道融合,将会是适应未来消费者举措。”

来源:尼尔森Nielsen

1584597385465760.jpg

 
打赏
 
更多>同类资讯
0相关评论

推荐图文
推荐资讯
点击排行
网站首页  |  网站地图  |  排名推广  |  广告服务  |  网站留言  |  违规举报